多年父子成兄弟


这是一位在复杂环境下长大的少年,经历了很多人生的低谷,获得成长后的一些感悟。
原文: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kb1mnMJkHawzV9x_IaeEwQ

多年父子成兄弟

渐渐地,我开始读懂我的父亲。
汪曾祺有一篇散文讲他的父亲,书里有一句话:多年父子成兄弟。
当然,这不是伦理层面的兄弟,而是一种心境上的兄弟。今天是父亲节,我借用这句话写一下我的父亲。

01

要提我的父亲,要先提一下我的爷爷奶奶。我的奶奶是地主的女儿,爷爷是中农,奶奶成分不是很好,在那个时代,是奶奶倒追的爷爷,嫁给贫下中农是一种光荣。奶奶嫁给爷爷的时候是晚上走的偏门,没有办酒,也没有通知,两人就如此简单地约定过完一生。
我父亲这一辈有兄弟姐妹七个,文革饥荒的时候死了一个,现在还有六个,父亲是老幺,作为老幺是家庭中比较受照顾的,父亲经常跟我说,之前家里吃不起饭,成分不好的家庭日子更难过,米面油肉先要给主要劳动力吃,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红薯,就是吃红薯也吃不饱,在这样的情况下,家里的长辈经常会偷偷分一口吃的给他,父亲说爷爷钓的鱼是他这辈子吃过最香的。这是我父亲童年的回忆。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,父亲的性格中种下了坚韧乐观的种子。

02

父亲是一个自强的人,父辈家中兄弟姐妹六个,对爷爷奶奶而言,光是养活就已竭尽全力,除了给予生命这个贵重的礼物,实在提供不了什么帮助。
父亲九十年代外出务工,身上只有拼凑的单程路费和几天的饭钱,如今日子渐渐好转,父亲用双手撑起了家庭,买了自己的车子跟房子,父亲常说这其中的滋味,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。
我从初中开始住校,与父母分隔两地,上学的时候我经常会因为生活费不够跟父亲怄气,初中的一个暑假,父亲带着我一起劳动,一天下来,我筋疲力尽,这应该是我最早接受到的实践教育。
赚钱真的没那么容易,我不再提加生活费的事,以至于我大学的时候问他要生活费都觉得难以启齿,大学的时候我做了各种兼职弥补空缺,如今回味起来,这些经历是我宝贵的收获。

03

我的父亲是一名钢筋工,做了半辈子工地,开始的时候自己干,后来包活干。我曾经问他为什么要选这个,他说没得选,轻松的钱太少,钱多的文化不够,只有做做钢筋才能维持得了生活的样子。工地就是他的江湖,这个圈子有他的朋友,能让他赚钱养家。
我之前很讨厌父亲的坏习惯,市侩圆滑,不管在哪,接电话超级大声,喝酒必喝醉,半夜不回家…… 后来,我拿到了驾照,空闲时父亲会让我开车接送,于是我接触到了他的圈子,工地上的人说话都很大声,因为工地上有各种机器,要说得很大声别人才能听见,这是个工作习惯。喝酒就不提了,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酒。
记得有一天晚上,父亲打电话让我去帮他开车,听声音,我知道他又喝醉了,这次他比任何时候都要醉,平时还能自己坐上车,这次是几个人给他架上车。路上父亲似乎很开心,自己嗫嚅着在说些什么,一会儿说什么工程款,一会说什么好兄弟。快到家的时候,父亲呕了一身,车子里喷得到处都是。我扶他下车的时候,他吃力地睁开眼皮挤出几个字:儿子,对不起,麻烦你打整一下。
后来我知道,那天晚上父亲在陪甲方的老板喝酒,拖欠的工程款子一次性给结掉了。
我讨厌父亲的市侩圆滑,却不知他曾经跟我一样憧憬过未来。父亲不是超级英雄,也没有超能力,所有的光辉都是为了生活死扛。

04

不知从何时开始,我抽烟不用再避着父亲,可以跟父亲一个桌子喝酒,我们开始平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。
汪曾祺书里有一句话,多年父子成“兄弟”,渐渐地,我开始读懂我的父亲。
父亲的日记本里没有散文诗,只有密密麻麻的工天,他的手很粗糙,说话声音很大,他很平凡,什么都给不了我,却什么都给了我。

舟山
公众号

向所有伟大的父亲致敬


文章作者: 当归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当归 !
  目录